商务合作

5G、人工智能等“新基建”如何做到不“大水漫灌”

2020-03-26 10:29:21 来源:AET电子技术应用 责任编辑: yxshi 收藏本文
摘要:“新基建”正在成为经济建设领域的焦点之一,但如何避免走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走过的弯路,特别是如何破除“政府包办”,避免“一哄而上”、产能过剩等难题,需引起重视。

    【CPS中安网 cps.com.cn】众所周知,当前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,“新基建”是不是为了通过大规模建设“刺激”经济?专家认为,近年来中央已多次对“新基建”进行部署,并非新的“刺激”计划,在实施中不能走“大水漫灌”“大铺摊子”等老路。

  “新基建”正在成为经济建设领域的焦点之一,但如何避免走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走过的弯路,特别是如何破除“政府包办”,避免“一哄而上”、产能过剩等难题,需引起重视。

 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

 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,具有战略性、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。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,同时在以往的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。当前,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如何走出新路,实现高质量发展?

  “‘新基建’特别是数字基础设施对改变新动能不足、技术含量偏低的状况有重要意义,需要大力发展,但要注意不能走传统上的老路,特别是不能搞‘政府包办’‘一哄而上’。”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。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也认为,启动新一轮基建,关键在“新”,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。

  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,政府往往扮演重要角色。发展5G基站、特高压(电力物联网)、数据中心(云计算)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“新基建”,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?

 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,“虽然基础设施一般具有公共性,需要政府的超前规划和投资,但是要想获得长期经济效率,其建设也必须更多尊重市场规律”。

  刘尚希表示,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,“新基建”主要是数字化基础设施,技术含量高、发展变化快,而且必须与市场、企业的需求耦合,因此应由市场主导。“政府要为‘新基建’发展创造条件,制定规则标准,提供良好营商环境,而不是直接投资、上项目。如果政府直接大包大揽,有可能会提高债务风险,也达不到拉动经济的效果。”刘尚希说。

  任泽平提出,在信息类“新基建”领域,除5G基站、公共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外,政府应充分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,主要通过制定行业规则、设施标准、产业规划布局等,推进市场有序运行。

  坚决不搞“大水漫灌”

  黄群慧认为,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具有很大区别,一方面市场前景不确定性较大,选择性产业政策的适用性不高,另一方面近些年在市场机制推动下该领域已经有了较好发展基础,“因此,‘新基建’需要政府引导,但切勿过度直接介入。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、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高涨的背景下,更需要对此保持高度的清醒”。

  刘尚希表示,“新基建”必须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,由市场来主导。“要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,吸引社会资本投入‘新基建’。当前应创新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,形成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合作的有效载体。”刘尚希说。

  专家指出,在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,还要充分考虑各地实际需求、自然地理条件、网络布局基础,以整体优化基础设施网络为标尺,防止各地不顾条件、一哄而上,造成新的产能过剩。

  着眼高质量发展

  面对重要发展机遇,“新基建”如何走出新路?

  “对于新型基础设施,下一步,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。”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副司长郑剑说,一是创新发展,要进一步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指导,创新相关体制机制,加强前瞻性、引导性的技术研发和创新。二是融合发展,加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,促进协同融合,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。“尤为重要的是,要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,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,统筹推进更多智能交通、智能电网、智慧城市等项目建设,构建适应智能经济、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。”郑剑说。

  任泽平认为,因信息类“新基建”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,需要不同于传统基建的财政、金融、产业等配套政策支撑。产业政策方面,要纳入到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。

声明:

凡文章来源标注为"CPS中安网"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,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"CPS中安网",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,如出现侵权行为,请立即与我们联系,待核实后,我们将立即删除,并向您致歉。

关键词人工智能5G新基建大数据
分享到:
本文导航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征稿:

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,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,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,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,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、机构、研究员、行业分析师。投稿邮箱: tougao@cps.com.cn(查看征稿详细)

品牌推荐

联系我们

客服电话:0755-88309108

客服QQ:1144734650

寻求报道:xj.yang@cps.com.cn

投稿联系:tougao@cps.com.cn

关注我们

WeChat ID: cpscomcn

手机中安网

m.cps.com.cn

备案号:粤ICP备09063021号-1    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:粤B2-20100259       客服热线:0755-88309108  
粤公网安备:44030402001522号      深圳市中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opyright © 1999- 中安网 CPS.COM.CN